中国人向来有用天干来代表品质的高于低,最经典的莫过于甲乙丙丁的划分,用来代表四个档次。普洱茶也不例外,在国营大厂时代,质量最好的那一批茶往往都带有“甲级”的字样,比如下关茶厂的甲沱、勐海茶厂的甲级圆茶等等。既然甲级代表了质量,这些甲级茶用料究竟怎么样,跟现在的茶相比大概处于什么水平,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以下关甲沱为例,早期的下关甲级沱主要以云南勐库、凤山、博尚和景谷产区的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材料。解放后,下关沱茶产量大增(1959年总产量达3060吨),由于扩大生产的需要,原材料增加了临沧、思茅、保山、德宏、版纳等地州。2000年,又增加了大理、红河、文山等地州。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早期普洱茶的用料实际并没有对产区有多么细致的划分,原料质量上的区别在于挑选环节,品级越高茶叶中的芽头就越多,品级越低茶叶中的芽头就越少。这也造成了来自于一般产区的甲级茶在品质上未必会超过小产区的乙级茶。只不过具体的产区信息并没有被标注出来,所以老茶客们总喜欢尝试不同年份的甲级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品质最出众的那一部分。
现在普洱茶首先看的是产区,其次是树龄,再次才是采摘标准。打个比方,普通产区头春头采的芽头根本比不过老班章村品质最低的夏茶,当然这只是从价格层面来进行比较,至于两者品质到底能不能分个高低,这就完全见仁见智了。茶有百味,适口为珍么。
最后结论就是甲级茶是以前那个时代的产物,今天普洱茶的产品体系已经跟过去格格不入。标准都变了,自然也就没法比较了。
文:天火